2013年,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刮起一股3D打印旋风,各种3D打印产品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3D打印”也成为年度关键热词之一。自3D打印技术踏足生物工程技术以来,无疑为制造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曾被视为高高在上的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日益贴近民众生活。2014年10月,北工大研发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导板为一名上颌窦癌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组织间放疗,是我国临床治疗的一次新突破,也是北工大在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服务应用跨出的重要一步。激光工程研究院陈继民教授带领项目组研制出高性能面曝光固化3D打印机,还开发了与打印机配套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STL文件的分层和控制软件,真正实现了一键打印的功能。
说起这台在临床治疗中立下功劳的3D打印机,它可是有个特别响亮的名字——“北思客”。北思客,取校名中的“北”字,融合了“Desk”桌面型打印机的概念,凸显了“Best”的寓意。不要小看这个名字,它承载了一批工大人的梦想。陈继民教授说:“我们立志努力做一群有思想的北工大研究者,朝着‘做出最好的3D桌面型打印机’的目标进发!”
成功的临床应用固然令人欣喜,但3D打印技术距离“走进寻常百姓家”显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3D打印技术已在模具模型、生物医学、工业设计等领域成功得到应用,但依然处于‘小而散’的发展阶段,无法形成产业化,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说。目前来看,要进一步扩张3D打印技术的应用空间,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从技术成熟到适应市场并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亟待加强创新研发,开拓产业化路径,做好典型示范。
应北京3D打印技术研发应用工作战略布局,北工大与时俱进、立足需求,将目光聚焦在数字化医疗3D打印方向。为避免科研成果转化后劲不足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成立了3D打印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联合工作组,组建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和“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并牵头成立“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联盟单位涵盖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医疗器械公司以及最终市场用户。学校牵头引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目前3D打印在材料、装备、工艺、软件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数字化医疗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全研发链”协同攻关、无缝衔接,拉动数字化医疗3D打印的产业链发展,促使学校“创造”出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变成可以产业化“制造”的市场应用产品。陈继民教授感慨地说:“3D打印技术产业化改变了科研人员原有的观念,以前他们认为拿专利、获奖就是成果,但其实研发成果被市场接受才是真正的检验。”
众所期待的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旦投入使用,将遵循“实验室按功能划分、项目采用滚动制”的原则进行科研队伍、平台的建设,创新机制体制,逐步发展成为集研发、展示、服务、培训和国际交流等五为一体的有特色研究中心,实现共享资源,做到项目“成熟一个、转化一个”,并围绕肿瘤靶标治疗,口腔种植,义齿,颅脑、颌面与各种手术,医疗辅具等5大应用目标开展工作。陈继民教授说:“目前,我们已经突破和掌握了3D打印的关键技术,但仍需按照市场用户需求,不断提升和完善3D打印技术的应用研究,并思考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市场上推广、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目前,北工大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应用研究集领导重视、产业联盟、市场推广三方面的大力投入,取得了重要突破,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越来越有信心!”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创新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和新兴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转型是未来发展趋势。正如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所指出:“‘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的核心功能定位,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用技术先导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北工大将承载着实现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梦想,继续牵头产业联盟,整合行业资源,努力先行先试、创新突破,为首都数字化医疗3D打印产业化发展攻坚克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