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金属钣金新闻

中国制造再添“源头活水”,到底是谁拉大了中国制造的贫富差距?

星之球科技来源:信息化顾问团2016-01-13我要评论(0)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广泛重视。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广泛重视。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主要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以“三步走”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根据战略规划,可知我国将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其中,“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颇为重要的关键词,而作为发展经济重要支点的制造产业,其作用更不可忽视。
究竟如何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深化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降准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加上各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让经济下行压力略有缓解,这也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就“中国制造2025”本身而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更成为工业4.0的要求。
不难发现,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的工业4.0道路上,“互联网+”成为了重要的平台工具,而在国内制造业中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随即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参与主体。
“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将不断洗牌民营企业。”赛迪顾问总裁、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李树翀说:民营企业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目标,从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
其次,民营企业更需要转变思维,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研发、设计、投产方面,努力做到覆盖整体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创造出优质的生产设备、质量优质的产品以及高效的生产力。
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在其中给予各方面支持,如向民营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缓解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法律意识薄弱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等。
正确认知
当然,“中国制造2025”中的“智能制造”概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直以来提倡的先进制造得以发展的最新形态。特别是在王晓明看来,“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的最新形态一经提出,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
中国制造再添“源头活水”王晓明说,“‘智能制造’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
正因如此,市场需求不仅成为先进制造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对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制造业才出现了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的新趋势。王晓明指出,“技术进步加之相应的组织创新,终将带来先进制造的模式创新。”
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会以“产品+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王晓明说:“总之,先进制造业是以顾客为中心,不断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和模式创新,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从而取得理想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系统的总称。”
只有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才更利于把握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避免盲目求新和急于求成的倾向。
融合创新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智能化、社会化生产的最新形态。但王晓明认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产业链相关环节,都不能一味地强调智能化,还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最适合的创新技术并借鉴多方面经验发展。
首先,中国还是要秉承“扎扎实实的工匠精神”来发展制造业。即便是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这样阶段的企业,也不能妄图直接跳到信息化、知识化阶段。王晓明认为,“信息化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也需要有传统的制造技能支撑,才能有助于优化和提高效率,若缺失了基本技术,也就没有了效率提升的基础和源泉。”
李树翀也对此加以强调,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专门有强调基础原材料、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内容,“就是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把基础打扎实”。
另外,“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应该是‘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王晓明强调,当前中国制造的主体虽然还处在工业2.0时期,但仍要看到未来信息化和知识创造的趋势。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的制高点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一轮变革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无论是国家顶层设计还是相关制造企业,都需要从战略上对这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深认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工业4.0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更需要在组织上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对此,李树翀还进一步提及,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刻解读,以及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入分析,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与赛迪顾问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其中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呼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整合用户及需求形成以数据洞察为核心的价值网络,真正打通系统信息化、渠道智能化,从而实现包括销售、渠道、市场、物流、管理所有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
“全球产业已经步入大生态时代,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成为大趋势,制造业也不例外,大融合、全开放、强关联、多方向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李树翀强调,制造业与金融、零售等行业可以进行广泛融合,与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相互作用也会逐渐深入,制造业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是谁拉大了中国制造的贫富差距
中国制造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得到过公正的评价,身上的标签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剥削、无含金量,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候,公众在谈论起制造业时,也常常充满着鄙夷的口气。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制造业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都会被舆论无限放大,此前,富士康曾因坠楼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在最疯狂的讨伐岁月中,人人都变成了上帝,变成了拯救流水线工人的救世主,莫说是超时加班或者职业危害等问题,就连园区里的一棵树倒了,舆论也恨不得把责任归到郭台铭的管理头上;另外,自去年春节开始,珠江、温州、江苏等地的制造工厂纷纷陷入倒闭潮,也助长了舆论的不正之风,大家解剖完企业倒闭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寻找一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的快感,也即中国制造业真的不行,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当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时候,一些明星企业的业绩却蒸蒸日上,如前文提到的富士康,他们如今最头疼的是,招不到足够的流水线员工去满足苹果巨大的订单需求,自然,随着iPhone6s热卖,他们势必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里再大赚一笔。
有些企业正遭遇寒冬,而且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有些企业却正值盛夏,车间里的流水线如永动机一般从未停止转动,不用高唱赞歌,只消看一眼堆积如山的高端手机就能感觉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中国制造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远不止是一个客户订单差异就能全部解释的,它更关乎企业发展策略、管理制度以及部门文化。
无源之水,低端制造注定枯竭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风靡一时,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力补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发户开始自诩为企业家,有的甚至出书立传、到处走穴,但企业家和暴发户最本质的区别正在于对企业“永续经营”的思考。
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其实,也是劳动力最廉价的十年,那时候的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听话,像狗一样听话。因政策更倾向于制造业,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才促成了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国外的资本同样看中了这里宽松的政策和勤劳的人民,而且这里的领导比较关心政绩和经济指标,至于环境治理或者人才培养这种需要深耕、文火慢炖的事儿,从来只是下一届的任务,久而久之,中国制造赢得了订单,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留给后代的却是恶劣的环境,以及从未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拿温州举例,这座城市号称中国制造业之都,他们生产出来的眼镜、鞋子、打火机等日常用品可销往全世界,这里的土著居民瞬间暴富,基本上都是富得流油,但这种制造业的富裕只是短暂的,他们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价生产资料的差价,商业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备特别的思维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随着同质化制造的出现,相同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昔日可观的利润慢慢地被蚕食。此外,中国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基本上没有管理体系,总体上属于游击战,企业主接到订单了,就联络工人过来生产,订单做完了,大家就放假,莫说是人才培养,连最基本的培训都无法展开,这种环境下,制造业的工艺、工人都只能停留在最低端,市场需求稍有变动,他们就无法适应了,更谈不上永续经营。另外,一些相对大型的制造业,比如苏州的联建科技,昔日也曾作为苹果的供应商红极一时,但因技术变革较慢,没能适应客户需求,最终落得个惨淡出局,这种境况也不能完全怪联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为苹果的供应商本就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的事儿,干好了,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干不好,随时有可能倒闭,因苹果产品出货量太大,任何供应商在前期想要接下苹果的单,必须要押上全部家底,有的甚至要借高利贷兴建厂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跟不上苹果的节奏,死的会非常惨,除了联建之外,GATA也如此。
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也抢走了很多本该流入制造业的钱。过去10年,领导们突然开窍了,他们竟然能发现品牌溢价、高薪技术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在改革的红旗下,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驱赶制造业,不仅之前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渐行渐远,还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从,富士康从深圳陆续迁往郑州和昆山,就是这种驱赶最鲜明的写照,巨头企业自然有实力坚持到内陆,东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迁徙之中就饿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如果说政策是中小制造业的天灾,那么,房地产则更像是中国制造的一场人祸,最著名的温州炒房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制造业主,他们对比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则常常高大39%,开始把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业,变成了鬼屋、无人居住,也套牢了本该用于升级设备、培养人才的资本。现在这个资本又转移到了股市,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割韭菜。
锱铢必较,制造业的抠门之道
中国制造业正集体过冬,有的人甚至已经冬眠,但这并不包括一些巨型的明星企业,他们的车间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要提高UPH,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架起了流水线,也变得越来越热,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正散发出新的能量,工人不担心失业,甚至不担心收入降低,在他们眼中,流水线是不会停歇的,偶尔地旷工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调剂,总之,这里不缺订单、不缺钱,中国制造业的冷气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
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非华为莫属,诚然,把他归到制造业中有点委屈,他们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可是屈指可数的,但正如三星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华为也正开始锱铢必较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从基础的电信设备扩展到智能终端,以及芯片领域,他们的Mate7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非常受欢迎,这源于他们电信品牌的加成,更是对制作工艺的不断追求,而且,他们的立足之本也是值得中国全部企业学习的,华为人从来都是居安思危,每年都会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之中,同时,也有相当的比例分到员工手中,留下人才,培养浓重的工程师文化,逐渐建立起万事不拔之基,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华为的牌子有可能金光闪闪100年吧,至于说,再卖出1亿的手机,也只是顺便的事儿。
与华为的光芒万丈相比,富士康则显得普通的多,这个代工大王总给人一种农民的感觉,朴实、勤劳、兢兢业业,但也赚了不少钱。笔者刚刚读了一个帖子,数据显示鸿海2015年的预计营业额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员工人数则从2010年的80万增长到现在的130万,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仅创造的就业岗位来看,历史就应该给其记上一攻,我想1000年以后,跟在郭台铭身后的绝对不是什么坠楼事件,而是之于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但光芒的背后却是富士康人的朴实付出,笔者有一位朋友在这家企业任职,每每聊起工作的事情,他都会抱怨单调、重复、简单到白痴都可以做,比如要注意5S管理、宣导员工穿好静电衣,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定期擦拭设备上的尘土,以防止粉尘影响iPhone6s的生产良率,全部门没有人高弹阔论发展战略,上至高层、下至操作工,大家谈论的都是基本功,日复一日的强调,也日复一日地提高,或许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满足高端客户的品质要求,像苹果、小米这样兼具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没有点决心,还真搞不定。
太聪明的人,一般是做不好制造业的,这个行业里没有快速赚钱的途径,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拉开中国制造业贫富差距的,除了客户、政策等外部因素外,更核心的因素则是企业本身,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基本功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