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显示被产业界誉为“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近年来,在产业投资领域,BAT等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和入局,往往意味着一个产业从幕后走入前台,走向爆发的转折点。
如今,作为新生事物的激光电视,伴随着二十余家品牌和资本的入局,彻底走到了产业和资本的聚光灯下。
日前,海信激光显示研发部副部长钟强接到了一个“奇怪的任务”:公司派他去另外一家激光电视的厂家,即海信激光电视的竞争对手那里去帮忙,帮助对方建立激光电视的销售体系、做产品规划,并且无偿无私倾囊相授。
对于海信的这种做法,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压根儿就不是做生意的套路。“海信从一开始,就没把激光电视这件事,当做一个简单的生意。”将青春灌注于激光电视技术的研发、经常连续奋战48小时的刘显荣和钟强这两位80后工程师,对此深有体会。
从2007年开始,海信毅然踏上了激光电视的研发之路。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窄门”,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仅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国际标准,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参照,所有关键技术都需要自己摸索。
海信激光电视团队的刘显荣博士,回忆起这段“摸黑前行”的经历时说,最初他们只有一个大的战略方向,知道这个激光显示未来有很大的机会,但具体技术实现方案一片空白,探索过程中做过各种误判,走了很多弯路,吃了不少苦头,可以说各种研发投入也很大。但海信的技术研发人员,最后从一个又一个的“坑”里爬了出来,在试错长达4年之后,终于确定了激光光源+超短焦镜头+抗光屏幕的激光电视技术路线。
确定技术路线之后,从实验室技术模型到样机、从样机到可量产的产品,海信的技术研发人员又经受了3年的“折磨”,在2014年9月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
从2007到2014,整整7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海信和海信的技术研发人员坚持了下来,终于把一项技术变成了一个可量产的产品,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2014到2018,海信又快速进行产品迭代更新,每年推出一代激光电视新品,从2K进入4K,从单色进入双色。海信从一个产品做到了一个产业,从一个企业影响到了一个行业,全球20多家企业纷纷进军激光电视行业。
“激光电视的声势,是真的起来了,就是蛋糕还不够大,海信作为先行者希望更多企业加入,一起把这个蛋糕做大”,钟强表示,整个蛋糕不够大,海信却一家独大,这其实是不健康的。海信激光电视的产品经理周厚健,对此更是直言不讳:“一个新地方只有一家饭店,做得再好也不容易成大气候,但是如果饭店扎堆做成美食街,那就不一样了。”
据了解,激光电视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产业上,成熟度还太低。如今,激光电视对不少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点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产业。因为蛋糕还不够大,上游配套产业在零部件生产和扩大产能方面,信心不够足,存在很大的顾虑,“规模效应”如果不能达成,零部件价格就降不下来,激光电视的产品价格,也就很难向下。
“在整个行业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的时刻,必须要有一个企业站出来承担责任,驱动着整个产业链动起来,给上下游产业链以信心。”钟强介绍,此次接受的“奇怪任务”就是要将海信的成功经验与行业进行分享,承担起推动行业发展的重任。
对于上游配套供应商,海信更是倾注了巨大的耐心和真金白银。刘显荣博士回忆说,日本的一家供应商刚与海信开展合作时,很是犹豫,前前后后派来了4拨人,最后被海信的诚意打动,决定与海信合作。随着激光电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该供应商的抗光屏事业部,已经成为这家公司快速发展的事业部。
此外,对于一些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海信甚至自己掏钱支持他们研发生产,大部分零部件做出来之后也不用独家供给海信,可以卖给其他厂家,让整个行业共享“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下降。
据悉,海信和上游配套厂商之间,不是简单的商务买卖关系,海信和其他激光电视企业之间,也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关系。放在世界显示技术发展路径更替的大背景下,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激光电视产业,悄然打破了日韩企业几十年的统治,在LED、OLED和QLED之外,走出了一条以中国企业为主的新道路。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激光电视产业,因为海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一个共同体。而且,这蛋糕的每一块,都牢牢端在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自己的碗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