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智能制造装备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柔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全新制造模式。但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1:人口红利递减以及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带来市场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确立了制造业大国地位。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具有劳动密集、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6368万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1.67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9%。我国劳动力单位成本也不断上升,我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从2008年的24404元增长到2017年的64452元。因此,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状况,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生产效率及节约劳动力成本,成为应对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下游广阔的应用领域将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
机遇2: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中国不断出台鼓励性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在主要目标中提到:“十三五”期间通过数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核心软件支撑能力显着增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国家政策清晰的政策导向和充分的支持力度,为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11-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政策汇总一览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机遇3:不断创新的新技术赋能智能制造
近年来,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业已从科学概念、基础科学等领域逐渐开始商业化实施,与产业逐步深度融合。人类已进入一个人、机、物全面互联互通的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将赋能智能制造,使得生产制造在柔性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放大。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业的不断运用,为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挑战1:国际厂商的先发优势仍然明显,国产企业发展仍需一定过程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起步较晚,国际厂商基于其技术及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对本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及国内企业不断研发投入,国内已涌现出了少数优秀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厂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在细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内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品牌知名度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技术研发实力的积累,设计研发人员的引进或培养,具有战略效益的研发项目的推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果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来进行投入,不利于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挑战2:专业人才紧缺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多为定制生产,项目研发、设计、加工、装配、安装、调试、维护等过程中包含了较多的客户个性需求,要求相关专业人才具有机械、电气、光学及信息化等复合知识背景、对下游行业深度的理解、以及丰富的实施经验。由于我国智能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人才培养和积累相对不足,高端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挑战3:资金压力较大
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普遍实施“3331”的收款模式,即于订单签订时收款30%,设计方案通过时收款30%,预验收完成收款30%,终验收完成收款10%。由于项目实施存在一定时间周期,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需要在项目初期垫付较多成本,如出现多个大型项目共同推进时,资金压力更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