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3D打印的机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巩固3D打印领域领先优势的同时,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截至2015年4月,陕西共有3D打印相关公开发明专利申请1106件,授权390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21件,专利数量居全国前列,3D打印设备、材料及其应用相关专利占到全国的一半。
2016年11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陕西,这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至此,陕西3D打印产业“一中心三基地”产学研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即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西安高新区研发示范推广基地、渭南高新区教育培训生产基地、西安医学3D打印示范基地。
随着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深入推进,陕西3D打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5月20日,隶属于西北工业大学的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在伦敦获得全球第一届年度3D打印行业OEM(企业)大奖,这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金属3D打印企业。在生物医疗3D打印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的3D打印个性化人工假体制造研究与应用,获得标志性进展。在非金属3D打印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创新陶瓷材料3D打印成形工艺,成功攻克了基于立体光固化成型法(SLA)3D打印的型芯、型壳一体化制备关键技术,解决了空心叶片铸型强度和精度问题,满足了国内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空心叶片研制的技术需求。在金属3D打印领域,西北工业大学突破铝合金选区激光熔化(SLM)成形设备多项整机设计和控制关键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台专门针对铝合金高精度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实验平台。
“一中心三基地”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陕西制造业的创新升级。截至2018年年底,陕西省3D打印研发生产企业超过80家,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陕西3D打印产业将实施高端设备制造、生物组织制造、大型精密部件制造与修复、普及型打印机制造“四大工程”。依托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到2020年,陕西将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增材制造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整体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契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西安揭牌
9月25日,在西安举办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揭牌。这对于陕西省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作为工信部首批布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16年12月23日获批筹建,落户陕西。该创新中心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制造业创新发展为导向,面向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文化创意、汽车制造、建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瞄准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和“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带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由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5所大学及13家重点企业共同组建,注册资金1.35亿元。
目前,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已成立课题组11个,自主发起研发项目7个;申请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9项,孵化企业3家,制定行业标准7项,获得我国首例个性化医疗注册证,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0余项。其联盟成员已发展224家,其中产业上下游企业144家、高校院所58家、海外企业7家。同时,该创新中心与德国西门子、美国GE公司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被批准为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该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面向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开展研发和制造服务,累计收入1.2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技术成果转化、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得收入的自我发展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