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时捷发布了一款3D打印全新形态全桶座椅,该座椅采用新型材质,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出独特结构,新座椅不仅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还具有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乘坐舒适性。据保时捷研发执行委员会成员迈克尔·施泰纳介绍,推出3D打印全新形态全桶座椅,保时捷可以再次为量产车客户提供体验赛车运动的机会。
●3D打印并非噱头,独特的材质及结构,将进一步提升乘坐舒适性
3D打印全新形态全桶座椅以保时捷的轻型桶式座椅为基础,采用多层复合结构,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制成的基础支架、聚氨酯基制作的座椅填充物等构成。舒适层采用的聚氨酯基材料具有透气性,能够提升乘坐舒适性。
保时捷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客户可以在软、中、硬三个硬度等级中进行选择。保时捷计划2020年限量生产40个3D打印定制座椅,用于保时捷911和718系列车型当中,搭配用于赛道的六点式安全带。保时捷收到这些客户的反馈后,将在2021年年中在个性化定制服务中推出。
从3D打印技术走进大众视线以来,玩转3D打印技术的车企并非只有保时捷一家,很多品牌都在运用3D打印技术。
●本田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本田与软件公司Autodesk展开合作,双方设计了一款曲柄轴部件并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样品,可以帮助车辆实现轻量化并提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
曲柄轴在汽车发动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活塞摆动转化为旋转力,因此对于耐磨损度有着较高要求。曲柄轴的外形必须耐受燃烧压力,且随时维持转动平衡。上述因素导致曲柄轴的设计大致定型,在漫长的发动机发展史中,曲柄轴都未有过大的变化。如今,本田的设计方案相较此前产品实现减重30%的目标,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新产品还需完成测试,确保新的曲柄轴性能表现能够媲美传统曲柄轴。
长期以来,本田都致力于使用3D打印技术及智能设计方案来优化汽车零部件的设计。目前,本田对座椅安全带支架、发动机控制单元及车架等多类汽车零部件都进行了升级,利用3D技术实现了部分零部件的大幅减重。
●宝马集团建立增材制造(3D打印)园区
宝马集团使用3D打印技术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过去十年中已经生产了超过一百万件3D打印部件。宝马正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意图在迅速采用该技术的汽车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宝马i8 Roadster的窗口导轨就运用了3D打印技术,开发仅用了五天时间,即迅速批量生产,导轨可使窗户平稳运行。其采用惠普的Multi Jet Fusion技术制造,该技术目前首次用于汽车的批量生产。该技术能够在24小时内生产100个窗户导轨。
除此之外,i8 Roadster还集成了3D打印的金属敞篷车顶支架。该部件由铝合金制成,是第一个集成到车辆系列生产中的3D打印部件,该部件获得了模块类别的Altair Enlighten奖。
使用3D打印技术的不仅局限在宝马品牌,宝马集团开始在劳斯莱斯幻影的光纤导轨上使用3D打印技术,劳斯莱斯目前在其产品线中拥有多个3D打印组件。宝马未来有很大的3D打印计划,宝马集团建立了一个专用的增材制造(3D打印)园区,宝马集团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行业3D打印领域的领导者。
●“黑科技”轮胎,3D打印免充气;轮毂轻量化且更坚固
米其林推出了一款3D打印免充气的概念轮胎Visionary Concept,材料上采用了天然橡胶、塑料,还有木屑、纸、麦秆等回收材质,不仅体现了环保精神,还因其耐磨的特性和独特的蜂窝状结构免充气不怕被扎胎,并且有效避免爆胎的风险。不必质疑它的强度,这正是蜂窝结构的奥秘,这种仿生学结构能提供极高的强度,而且重量还很轻。
说到轮胎,就不得不提到轮毂。美国加州车轮制造商HRE发明了一种3D打印轮毂,专为迈凯伦P1设计,轮毂由一个碳纤维枪管及钛合金轮辐组成,单个车轮轮毂重量约为9kg,迈凯伦P1配置这种轻量化轮毂后,加速会变得更快。3D打印技术使用钛合金材料,保证了零部件的强度,也为未来轮毂定制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未来将推出可以真正上牌的3D打印新能源车?
除了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汽车零部件,一家名为XEV的公司计划制造可以真正上牌的3D打印新能源乘用车,3D打印材料将占据该车辆的主导地位。
3D打印可以完成大多数零部件的制造,传统汽车制造中的冲压以及焊装工艺都可以被3D打印机取代,XEV找来了3D打印耗材制造商polymaker作为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
该车最大的特点在于外观和内饰总共近60个部件均由3D打印技术制造。运用3D打印技术使得车辆零部件数量比传统汽车更少,同时更加便于实现个性化定制。此外,3D打印出来的零部件造型可以做的更加夸张。3D打印汽车并非XEV独创,本田等公司都推出过类似的概念设计或实车。
写在最后:
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当中,该技术最大优势在于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相对传统制造方式,它可以快速将概念设计变成实物,有效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研发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3D打印技术提供了一条更加快捷高效的创新路径,它已经开始在汽车制造领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