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9月7日,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曾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的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走了。
总站在时代前沿具有超前思维的陈定昌,用一生推动着我国空天防御体系能力建设,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杀手锏装备研制,形成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掀开了我国空天防御力量建设的新篇章。
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他说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让国人不再受欺负”
从少年时代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就立志报国,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为国家研制精良武器,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1955年夏天,陈定昌即将完成高中学业。老师看到他的写作之长,建议他报考中文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写作,当作家、当记者……可真到了眼前,他犹豫了。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科技生产力低下。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曾经被外夷欺辱、掠夺。寒窗数年知回报,此刻,“科技强国”成为陈定昌的心愿和夙求,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毅然选择了理科。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苏联单方面取消留苏名额,500余名学员直接进入国内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陈定昌与航天结缘,开始了逐梦航天的传奇人生。
以创新为利刃披荆斩棘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的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拿出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发展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因为激光雷达在国际上刚刚起步,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3家单位联合攻关,20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为了项目能够早日实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这项工作使陈定昌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在当时条件下,尽管研制工作困难重重,“激光雷达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激光雷达项目,只是陈定昌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1996年他担任首席科学家后,牵头深化了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理出目标,梳理关键技术,通过试验不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一方面竭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甚至签下“军令状”。有关领导对于他的科学设想,以及他和团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攻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技术上是可行的,很重要”。
陈定昌认为,创新集中在关键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要瞄准十年二十年,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有前瞻性,紧抓关键技术的攻关、集成,才会形成更加精良的设备。这种指导思想直接维持了技术优势,推动了专业的发展,让他所从事的空天防御事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无私无我的战略科学家
“20年前走得不对,20年后就没有结果。”陈定昌曾说。
陈定昌的前瞻性思想是出了名的。1984年,他出任二院二部主任,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在二院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的设想。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同一水平装备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但陈定昌并不满足于此。在第三代研制的同时,他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事实证明富有先见之明,他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成立。担任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和科技委专家们,带领相关人员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等多项重大任务,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出谋献策,推动和促进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大跨度发展。
近年来,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第一届原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6名院士。陈定昌与该组其他专家,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这些都源于他站在更高层次,置个人荣辱于度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