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能源环境新闻

光伏生死战:谁的定价权?

星之球科技来源:I黑鹰光伏2021-03-21我要评论(0)

商场如战场,残酷激烈。鲜有温情脉脉,往往你死我活。牛年的春天,光伏产业链以“涨价”为特征的价格战继续开打。谁的定价权?这背后无疑意味着更强的市场地位,更多的...

商场如战场,残酷激烈。

鲜有温情脉脉,往往你死我活。

牛年的春天,光伏产业链以“涨价”为特征的价格战继续开打。

谁的定价权?这背后无疑意味着更强的市场地位,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金钱和利润。

光伏产业到底需要形成怎样的价格机制?这半年多时间,各种争议、各种质疑、批评、预测、辩解,力挺,充斥产业与网络,从未停止过。

有些问题,短期内似乎“无解”;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也显然各有各的“心思”。

市场论、供需论、短期反弹?企业家精神、行业责任、做“优秀公司”还是“伟大公司”?某个环节吃尽利润,还是大家一起分享发展?数家企业盆满钵满,还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同企业、不同媒体;不同立场、不同判断;层出不穷。

去年光伏玻璃价格猛涨,有媒体说:别让玻璃划伤了整个行业!今年硅料价格持续飙到120元/KG,不少人呼吁:别让硅料烫伤了整个行业!

在行业拼打十余年的一位分布式企业创始人说:孔子懵了,孟子懵了,老子也懵了,说好的平价上网呢,说好的新产能大量释放、继续降价呢?中国光伏就这样吧。

颇受“诟病”的上游企业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硅料企业高管向黑鹰光伏“诉苦”:第一,供需决定价格,这点道理这点常识都不懂吗?第二,企业是逐利的,我们硅料企业那么多年日子苦巴巴的,大家使劲赚钱的时候谁管我们?如果以后行情反转,我们几千上万人的员工,你来养啊?都是些“纸上谈兵” 的喷子。


“争议”仍在继续。有观察者甚至表示洗牌“正常”:组件产能本来就严重过剩,没竞争力的独立组件商减产也很正常,过分解读说是硅料的原因有失公允。过去5年来硅料一直赔本赚吆喝尸横遍野就剩下最后这几家身板硬挺得住的,下游硅片、电池、组件赚了这么多年的钱,这硅料刚涨了几个月的价,就各种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声音一片喊打,难道硅料环节就只配给硅片、电池、组件当垫脚石么?说到底,这次硅料、组件辅材涨价,倒是组件行业大洗牌的好时机,没有上游一体化业务的独立组件厂商,如果死了,也只能怪自己战略上不如隆基、晶澳、晶科、天合等等!无他!

充满情绪的抱怨或呼吁终究无意义。也许涨价背后的秘密和真正的“想法”,只存在于各大环节龙头企业家的脑海中,也存在于下游投资巨擘掌舵人的心中。欲知真相,大家只能去问瞿晓铧、高纪凡、刘汉元、刘永行、李振国、靳保芳等企业家们。



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2021年年初的价格上涨,是去年硅料、玻璃等涨价事件的延续。2020年,光伏产品价格经历了V字型起伏的过程,光伏产业硅料、玻璃和EVA胶膜等部分原辅材料环节出现的供需紧张也前所未有。

3月10日,硅业分会公布最新多晶硅成交价格,硅料价格仍处于上涨通道: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10-119元/kg,成交均价为117.3元/kg,环比上涨5.87%;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08-117元/kg,成交均价为114.2元/kg,环比上涨5.74%;单晶菜花料价格区间在108-114元/kg,成交均价为111.8元/kg,环比上涨6.17%;多晶用料价格区间在61-70/kg,成交均价为63.3元/kg,价格不变。此外,根据PVinfolink价格跟踪,单晶致密料高报价120元/kg。

由此推算:年初至今,多晶用料上涨8.3元/kg,涨幅约15%;单晶菜花料上涨29.8元/kg,涨幅约36%;单晶致密料上涨29.2元/kg,涨幅约34%;单晶复投料上涨30元/kg,涨幅约34%。

在上游硅料涨价的影响下,硅片、电池片也随之抬高价格,压力传导至组件端。根据行业经验,如硅料价格上涨10元/kg,对应的硅片成本上涨0.18元/片,折合到组件端涨幅大约为3分-5分/瓦。

硅料价格的上涨已经预示了硅片、电池片环节调价。2021年2月26日,继硅料暴涨12%后,隆基宣布硅片涨价:182mm上涨0.39元/片,涨至4.44元;166mm上涨0.3元/片,涨至3.65元;158mm上涨0.3元/片,涨至3.55元。同日晚间,通威太阳能发布3月电池片价格,较上期分别上涨5分钱。

最新的消息是,3月15日,隆基公示单晶硅片价格,其中G1、M6(170μm厚度)报价为3.65元/片、3.75元/片,每片上涨0.1元。M10(175μm)报价为4.56元/片,上涨0.12元/片,涨幅2.7%。

硅业分会的的分析认为,由于本轮单晶硅片的涨价幅度完全可覆盖多晶硅原料的涨价成本,故成本压力直接传导至下游电池片和组件环节,而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在终端需求的短期增量和提价空间均受限,部分厂商已出现开工率下滑的迹象,预期后续电池片和组件企业对硅料、硅片涨价的接受度会逐步降低,并有继续降低开工率的可能,部分上游需求将受到影响。

下游,组件大厂也先后开始调涨新订单的组件报价。2月底,广东粤电火炬农场农业光伏综合开发项目30MW光伏组件集采开标。根据报价分析,双面双玻组件的最高报价为1.79元/瓦,最低报价为1.71元/瓦,均价为1.748元/瓦。

3月10日当天,遂溪县粤水电官田水库50MW光伏项目组件采购开标。本次招标组件规格为530W以上单晶双玻组件,最高投标报价为1.854元/W,最低报价为1.713元/W,均价为1.768元/W。


综合去年至今各方的观点,上游硅料、玻璃等紧缺,供应链的极度不平衡,是导致2020下半年光伏持续涨价的“推手”。

进入2021年后,这样的“不平衡”还在延续,甚至更加严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是全球光伏装机预测150-170GW,国内55-65GW。彭博新能源的最新乐观预期是,2021年新增209GW,未来两年将分别达到221和240GW。

但即便最终实现如此的增量,光伏产业绝大部分环节的产能还是远超市场需求,形成“绝对过剩”。“疯狂扩产”,这是过去2020年,乃至2021年的至今的主题词,且这一轮扩产潮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最近一个多月,更多“惊人”的消息传来:

2021年2月1日,中环股份与相关方共同投资建设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达成合作。

2月28日,保利协鑫与上机数控就颗粒硅研发及生产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扩产标的是30万吨颗粒硅。

3月2日,特变电工(600089)公告,子公司新特能源在内蒙古包头投资建设10万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87.99亿元。

3月12日,投资180亿元的青海高景光伏科技产业园50GW直拉单晶硅棒项目落地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并于当日奠基动工。


最新的消息是,3月14日,双良节能(600481.SH)公告称,公司拟70亿抢滩20GW大硅片市场。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的扩产都极为激进。但由于硅料环节投产周期问题,硅料的供应在一个一个周期内远远跟不上下游扩产的需求。

(此表格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1月)

仅过去一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360余条电池产线,按照每条产线400MW的产能计,对应140GW+的新增电池产能。也就在2020年,中国光伏全行业一年新增500条组件产线,折合200GW+的产能,一年扩张的产能就超越全球需求!此外,仅福斯特一家企业在2021年底就会拥有200GW的胶膜产能,加上其他家的产能,全行业胶膜也会达到300GW。

简言之: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过去一年的扩厂产能,已经超越当年全球的市场需求。

下游大肆扩产,硅料产能却明显紧缺。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止2020年底,通威股份、江苏中能&新疆协鑫新能源、新疆大全、亚洲硅业、新特能源5大硅料巨头已签出86.73万吨硅料,折合到2021年约22.6——23.7万吨。通威股份、中能、大全、亚洲硅业4家企业虽然抛出20余万吨的扩产计划,但2021年产能释放仍然有限。

(上述数据为加入2021年新公布投资产能)

根据硅业分会的判断,正常情况下,原有产能2021年产量将达到43万吨;若新增产能如期投产,能带来约5万吨新增产量, 使2021年国内硅料总产量达到约48万吨左右。海外OCI和瓦克的产能8.7万吨,预期进口料将保持8——9万吨,年总供应量为56——58万吨。按1W组件对应3g硅料,预期可支持180——190GW的组件产量。

中信证券则预计硅料中短期供给有限,产能释放速度较慢;2021、2022两年内,硅料均“供不应求”,该机构预计:2021-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165/200GW左右,考虑1:1.2的容配比,预计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对应的组件需求为198GW和240GW。在单GW组件硅料需求量2900吨的情况下,上述组件规模对应的硅料需求约为58万吨和70万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更倾向于将目前硅料的供需环境,定义为“紧平衡”:2021年硅料总体供应还是平衡的,不是供不应求。“涨价的核心原因在于季节性趋紧,和结构性紧张。比如高品质的致密料,供连续拉晶复投的料供应趋紧;但供应多晶铸锭的非致密料就有富余。”

有硅料企业高管向媒体表示:“现阶段,硅料的利润率大概可以做到40%的水平,但是在此前(硅料每吨6万元时期),即便是最高端(技术先进、成本控制等)的产能,利润率极限也仅能达到10%,一吨利润只有几千元。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硅料产能此前选择退出或进行停产检修的原因。”

由此综合来看,推升此轮硅料价格上行的核心因素大致有三:首先,价格竞争,导致不具成本优势的产能退出(检修),减少了硅料市场供给;其二,去年下半年以来,硅片紧俏,触发了行业扩产,变相刺激了硅料需求;其三,考虑硅料端投资强度、达产周期等客观因素,新近产能释放仍需时日。

Solarwit治雨则判断是“紧缺”:至2021四季度,国内硅料产出只可以满足60%下游需求;硅料产能对应年初的180GW勉强会增长到2021年底的193GW,而其他环节的产能则会增长的不成样子,纷纷冲破300GW大关!

以上图表是行业中硅料长约签单情况,基于这份长约汇总,Solarwit判断得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全行业2021年有限的52.7万吨硅料产出已经通过长约锁定的方式锁定掉97%。就是说:在之前没能进行过充分的硅料产能布局的企业,接下来都可能会面临无料可用的情况。虽然我们也看到了玻璃、硅片等环节有大量长约在,但锁定比例远没有达到硅料这样夸张的情况。

与硅料供应状况相似的,还有玻璃环节。去年连续的涨价事件让人记忆尤深。供应短缺,连续涨价背后,光伏玻璃扩张加速键直到2020年四季度才被按下。到2021年,对应部分核心环节动辄300GW的产能,玻璃的供应紧缺必将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而后是逐渐宽松,乃至再次陷入过剩。



牛年春节后,光伏继续涨价。在“3060”目标指引下,在平价上网的大趋势下,持续“涨价”似乎“大逆不道”。但市场的事,谁能“扭转乾坤”?

对于上游材料“紧缺”、“紧平衡”,以及持续涨价,已有人和媒体呼吁“相关部门”加以调节。也有观察者呼吁“别让光伏玻璃划伤了整个行业”、“别让硅料烫伤了整个光伏行业”。等等。

但也有产业人士为上游硅料企业鸣不平:“光伏行业最赚钱的是硅料厂吗?硅片厂持续的高毛利为什么没有人来说话?之前电池赚钱的时候也没人说话?硅料这刚刚赚了几天钱就要烫伤行业了?”

组件厂家似乎成了此番涨价背后最“弱势”,也最委屈的“群体”。

记得去年硅料涨价,以及光伏玻璃紧缺背景下,10月,光伏們有篇报道《赔钱供货的组件厂与驻厂催货的投资商:何必互相为难?》:某一线组件企业销售负责人,在近半个月时间里,数次飞往北京与业主单位密集沟通组件供货情况。“我们已经全球砍单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尽力保国内,保央企订单,但仍然无法及时交货”,这位负责人的焦虑并不是个例,对于2020年央企集采中标容量前5名的组件企业来说,保证订单的交付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到了2021年,组件厂商仍然面临压力。Solarwit治雨分析:组件环节将会是供应链的战争,因为硅料紧缺导致的供应有限,诸多企业并不会缺乏订单而是缺乏交付能力;那些没有来得及做硅料战略布局的企业将会在2021年面临有单没物料、没办法交付的窘境。

根据多家媒体的调研,截止目前,数家组件厂商正计划通过减产来抑制此番上游环节的持续涨价,从调研情况来看,这一计划已经付诸行动。3月份,几家一线组件厂商的开工率平均下调30%左右,其中最高下调了40%+。还有消息称,某组件龙头企业旗下孙公司部分组件生产已安排减产,由此引发了子公司的裁员事件,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据涉事员工表示,“近期工厂没有活,入职仅不到一月被劝离职。”之后该企业回应称,“系上游原辅材料阶段性供应影响对产线进行调配,于2月底开展的人员工作安排调整。”

从2021春节后组件采购开标可以看得出来,与去年四季度组件企业不得不亏本供货的情形不同的是,此次组件企业将上游涨价传导至终端的意向势在必行。

明显的“矛盾点”在于,上游持续涨价,组件环节持续跟涨,且涨到一定限度,下游的投资商,特别是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电力央企投资商,是否会持续买账?


从何各方数据来看,单晶445/450Wp规格组件报价已经从1.48-1.50元/W上升至1.52-1.57元/W,单晶535/540Wp规格组件报价范围也已经从1.52-1.70元/W上升至1.52-1.78元/W。而对光伏电站所需的电缆、支架以及除了组件以外其他原材料也都分别上涨了0.02-0.03元、0.05元和0.1-0.2元。

一位EPC行业人士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支架、电缆、组件等原材料在不断涨价的背景下,原本敲定的3.5元/W的项目基本无法落实,即使将利润率降低至10%的底线,价格也仍然至少在3.7元/W。

(数据来源:PVInfolink)

因此,运营商唯有降低投资预期,接受涨价,否则就只能延期项目。但是目前除了玻璃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余材料仍在高位,预计延期则需要到二、三季度才能展开。现阶段,上游原材料价格还在上涨,光伏运营商企业的预期收益率已经下调,央企国企的IRR红线也从去年的8%降至6% -6.5%。

兴业证券算了一笔账:随着系统成本每上升1毛钱,电站收益率就会下降0.2-0.3pct,也就意味如果考虑6%的IRR底线的话,系统成本的上限就是4.2元/W,对应的组件价格是2.55元/W左右。因此,如果后续成本进一步提升,一旦超过4.2元/W,装机量或者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在下游的运营商的竞争格局的影响方面,随着成本提升,企业的收益率下滑,行业有望加速洗牌,融资能力更强的央企国企无疑具备更好的优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央企带有政治任务色彩的大目标,也给了行业进行价格博弈的底气。

截止目前,与市场担心涨价会影响装机量的“焦虑”相对应的是,华能、大唐、华电等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电力央企并没有削减装机量的计划。甚至加快了在全国跑马圈地的步伐。

兴业证券的分析认为,即使系统成本提高至3.7-3.8左右,企业的IRR仍然可以达到7%左右,仍然高于6%的IRR红线。而且,在地方光照好、土地更便宜的地区,可以承受更高的价格成本。

根据光伏們的调研,各家央企投资商的测算方法各不相同。比如某央企将光伏电站项目全投资收益率从8%降至6.5%,并且明确了25年的财务测算周期;另外一家则明确保持8%的全投资收益率要求不变,但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20%,间接降低了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

某央企相关负责人向光伏們表示,从央企本身来说,目标定下来了之后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具体组件价格的接受度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收益率算过账来就行。

在这样的情形下,产业链价格上涨无非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组件价格涨价导致项目开工放缓,终端需求降低,反馈到上游迫使各环节降价。二是产业链不断试探央企的收益率底线,持续博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格,趁着气候目标大跃进之时,各环节利润增长,光伏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

2021年上下游的价格博弈将成为贯穿全年的主旋律。


从2020下半年光伏上游第一波涨价开始,至今大半年时间,有的变化我们预料到了,有的变化,甚至龙头企业的老大们也未必料到。

记得2020年8月14日,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发文《我理解的,我见到的》,谈到“涨价”:涨价是个话题啊,但没什么好聊的,再过三个月,就随秋风去了。这好比对抗疫情,憋过14天,病毒就被你憋死了。

“没什么好办法,憋住就是最好的办法。”


但已经半年过去,光伏涨价并没有“随秋风而去”。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晶科的CTO问李仙德:“研发,还有意义吗?”

李仙德明白这位高管的意思:“研发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才辛苦换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些所有被材料们一个春风十里的涨价一笑撸过。开发商一手捧红的寡头最终让开发商痛苦到不想明天,3060说出去的目标谁来承担完成的额外代价,赚的盆满钵满的原来和技术没有关系,人间有正道吗?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你的问题我都懂,但我回答不了,你高估了我的智商。”

2020年第一波涨价,有媒体朋友报道:1.海外市场组件报价涨至1.7元/瓦以上,大型地面项目拟拖延采购时间。2.五大四小组件招标全部重新议价,组件企业进退两难。有的中标企业已经明确撕单。3.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项目决定暂停,组件企业停掉部分产能。

对于彼时光伏产业持续的涨价事件,2020年8月14日晚间,也就在中环股份首次公示硅片价格,体现稳定市场的决心后,爱旭科技高级副总经理何达能在与黑鹰光伏、索比、能源一号、光伏們等媒体的沟通交流中表态:愿意尽最大努力承担一些责任。爱旭科技正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尽力做到最大化的吸收大部分的原物料的成本,不过多传导到终端市场。

何达能的分析:“只有永远的供过于求,没有永远的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是短暂的。行业表面上看起来繁荣风光,实际上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下游订单随时可能熄火。”“一旦熄火全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

2020年8月的时候,已有行业预测:未来多晶硅价格还可能进一步涨至120元/公斤。现在,也就是2021年的春天——当时的预测已经“实现”了

也就在爱旭发声的同一天,在PV-Tech在采访赛拉弗的一篇报道中,赛拉弗总裁李纲判断:“涨价是在预期之中,但涨幅比预想的要大。7月招标、8月投标、9-11月供货。在这个情况下,价格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开始就预测价格会扭转上半年下跌的情况,加上几家上游硅料厂检修,价格会继续往上走。”


李纲建议,如果下游做电站的企业不着急,稍微等一等,收益率会更好。他预测,这轮涨价会持续到11月底,之后会有一个大的价格洼地。

但现在回头看,李纲的预测显然还是乐观了。直到现在,光伏全产业链涨价,而且尚没有止住的意思。

让媒体人记忆深刻的是,在上海SNEC期间,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与20余家媒体沟通交流时坦诚企业面临的压力。这位企业高管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1.压力大,但“重视对客户的承诺。”

2.未来会尽快“补短板”,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

对于组件价格,钱晶判断:国内由于并网时间限制,电站投资企业对组件的需求较为集中,这导致近期组件价格可能持续居高不下,直到2020年11月份抢装结束才能回到合理区间。她强调,对于已经签订的订单,晶科会重视对客户的承诺,但对于没有签订或走完流程的订单,晶科也会将一部分压力传导至下游电站开发商。

包括晶科在内的不少组件企业显然感受到了供应链压力,钱晶建议头部组件企业从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酌情考虑,适度提高垂直一体化发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更自主。

但说是一回事,要做起来可能很难。在光伏产业十余年的一位企业高管分析:光伏制造业一体化通常是后向,也就是向下游延伸,很少看到前向一体化,直冲到硅料几乎不可能。


非常时期,总有非常发声,并引发非常关注。

那段时间,协鑫集团掌舵人朱共山在接受媒体问询时表示:行业内其他上游公司的提价,他本人不便发表评论,“从协鑫公司自身来说,多晶硅报价并没有进行大幅度跟随,还是按照自己的价格机制来走。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价格政策,协鑫也有自己的价格节奏。目前,协鑫多晶硅没有报出最高价。”

“现在可透露的是,协鑫新疆厂将很快恢复部分产能,缓解市场层面对多晶硅的大量需求。协鑫新疆发生所发生的情况是一个例外,我们也会尽全力,向市场提供最佳品质的多晶硅产品。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运作,是大企业不容置疑的坚持与责任,也是中国光伏企业能长久发展的基本共识。”

朱共山的发声,赢得叫好人一片。


2020年10月,有观察人士分析:上半年由于需求不足,产业链上价格一路下跌,后端组件价格跌到1.40及以下,市场的呼声还在看1.30甚至更低,这其实很不理性了,在这样的价格下,产业链各端除少数优势企业还有点利润,大多数企业只能持平不亏,这不是一个行业的健康状态,而进入下半年需求起来了,除突发原因外,价格本身也要有个报复性反弹的,特别是头部上市公司,企业需要发展扩张,要给股东好的回报,得到市场的认可,那增加利润是必须的选择,价格上涨也就随之而来了,供求关系是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很正常。

“无论是531之后的价格雪崩,还是这轮的价格飞涨,都是市场行为,不必以情怀去苛责任何企业。”

但也有不少观察者和媒体认为,上游相关企业连续涨价,缺少行业担当和责任。“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光伏行业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企业,希望行业能出几个伟大的公司!”


2020年上海SNEC期间,对于上调单晶硅片价格一事,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对媒体表示,主要因近期个别多晶硅厂出了偶发事故,造成短期的供给短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有一些价格上涨。“但这对整个光伏平价上网不会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颗石子,起了一点涟漪而已。”

抑或,2020年光伏行业的两大“黑天鹅”事件,从整个产业发展史上看,也仅是一点“涟漪”而已。抑或,我们也都仅仅是“看客”,现在对光伏产业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也希望最终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

有言语激烈的评论这如此说:跟赌徒谈良心?跟商人谈责任?跟穷人谈财富?只是告诫看客,围观保持距离。无论市场行为、战略战术行为还是扯淡行为,让时间去评判一切,嚼舌根的只是村妇行为而已。如果说供需是灯塔,现在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楼。如果这是一场看不见旌旗号角的战争,也只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游戏而已。

终究,商业与市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供应链的矛盾,某种程度促成了2020至今的各种合作、联盟、朋友。甚至一些曾经并无任何业务来往企业也成为了核心利益联盟。

选择最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盟友,这是成熟企业家的“不二之选”。

也就在晶科副总裁钱晶表示不能被“卡脖子”,要提高垂直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半年余,2021年2月,晶科能源与通威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投资年产4.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硅片项目,以及开展相应供应链合作达成共识。


也是在2月,隆基股份7家子公司与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多晶硅料采购协议,根据协议,双方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多晶硅料合作量不少于9.14万吨。预估本合同总金额约73.28亿元。

同期,中环股份也发布公告,中环股份公告称,子公司天津环睿与保利协鑫签订《多晶硅购销合作长单框架协议》,在2022年1月-2026年12月间,该子公司将向保利协鑫采购包括颗粒硅在内的多晶硅料合计共35万吨。若按照相关机构单晶高纯硅料成交均价测算,中环股份与保利协鑫的合同交易金额约317亿元。


更多的牵手,更多的协同一体化在过去一年层出不穷,绵延至今。此外,供应链的矛盾,也促使五大四小等央企高层与光伏制造企业之间的频繁“走动”和交流沟通。



观察去年至今的涨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又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正愈发迫切。

到底什么是“定价权”?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是指公司对其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

现在的矛盾点,以及大家的焦虑点在于,大幅提高产品定价,会否影响终端需求?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定价权的争夺,能否“斗而不破”?

借由索比光伏网曹宇的观点,光伏良好的定价机制,并不是行业谋求垄断,而是通过各方面的制度,寻求一个较好的生态,让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企业能够稳定且相对快速的发展,而不是每隔一到两年,就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