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不起,我在研发中心无法参加这次的专访 "
" 只有完全自主的技术才能驱动企业发展 "
" 中国的 3D 打印迟早要走上自主的道路 "
以上是北京汇天威(弘瑞)总经理张弘强先生给笔者留下最深的言论。也是本次中关村在线《30 天 30 品牌巡礼》栏目采访众多品牌嘉宾中唯一一个还亲身扑在研发一线上的 " 老总 "。
汇天威科技总经理张弘强先生
从 2010 年全国开始刮起 3D 打印的热潮至今,行业内聊起弘瑞总是围绕不开 " 一家 3D 打印企业怎么能在北京 "," 弘瑞怎么还在 "," 弘瑞怎么能和匹克做出这么多好产品 " 等等疑问甚至是质疑。确实,这家成立于 2005 年的北京本土企业,无论是创业之初的业务方向,还是进入 3D 打印行业的时机节点,或是走上自主研发的方式方法,都让行业内的人 " 看不透 "。
3D 打印的前世今生
说起专注于 FDM 3D 打印技术的弘瑞,就要先了解 3D 打印行业在国内外的发展。3D 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以基础材料来划分,目前市场中的 3D 打印产品主要为采用熔融沉积式 FDM 技术、光固化 SLA 技术、金属 3D 打印技术、生物 3D 打印技术等等,其主要原理是通过 XYZ 轴的运动进行固化立体成型的增材制造理念。
与其它伟大的技术一样,3D 打印技术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也经过相当长的孕育:
1860 年,法国人 Franois Will è me 提交了一个名为 " 多照相机实体雕塑 "(Photosculpture)的专利的申请。
1892 年,JE Blanther 建议使用切割和堆叠然后平滑的蜡片制造等高线浮雕图。
1975 年,Wyn Kelly Swainson 通过改进介质用于在设备中产生真正的三维感测物体,并为此申请了专利。
1984 年,William E Masters 申请了一项 " 计算机自动制造过程和系统 ",作为历史上第一项 3D 打印专利,为今天使用的 3D 打印系统奠定了基础。
1988 年,Chuck Hull 发明的第一台光固化 3D 打印机 SLA-250。
2009 年,FDM 3D 打印技术到期,全球迎来 3D 打印窗口期
时至今日,3D 打印技术中的大部分专利早已到期,而与之搭配的切片软件如 Cura 等都采用开源方式,对于民用级的 3D 打印产品来说不存在相应门槛,但对于企业定制化 3D 打印服务来说,这些到期的专利和开源的切片软件远远无法满足其需求。
弘瑞与 3D 打印之源
成立于 2005 年的北京汇天威,早起靠做 IT 系统集成起家,新能源、运营商、电力等行业都有涉足,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集合了一群喜欢技术的年轻人,按张弘强先生所说:" 那个时候什么挣钱做什么 ",这其中既有创业者的自豪,但也带出深耕技术和研发者的无奈和迷茫。
汇天威科技北京总部
这种无奈和迷茫直至 2011 年看到国内外关于 3D 打印的报道才得以解脱,此时汇天威也宣告正式投身于 3D 打印行业,让一群喜欢技术的年轻人找到自身的事业。
汇天威科技副总经理赵国瑞先生(右)、工厂负责人裴启东(左)
经历过两年的摸索,2013 年," 弘瑞 " 商标注册成功。选用 " 弘瑞 " 这两个字作为我们的品牌,是有很大意义的。首先是各取了我们两位创始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 弘 " 代表大," 瑞 " 表示吉祥,这两个字表达了对公司的美好祝愿,我们不仅要发展壮大,更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要越来越好。
在另一方面,弘瑞这个名字与其他的 3D 打印机品牌相比,更具中国化特色,因为我们在时刻提醒自己,虽然 3D 打印技术发源于国外,但是弘瑞有能力也有信心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弘瑞是诞生于首都北京中关村地区的本土品牌,立志要成为代表中国最好的 3D 打印机走向世界,再次展现中国制造,让世界看见弘瑞。
由于公司集中一群志同道合的技术团队,所以在进入 3D 打印行业之初,弘瑞一方面在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另一方面确定了完全自主研发的方向。看似有国外成熟的经验,但 3D 打印设备的研发及设计定位是个大工程,弘瑞不仅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并逐渐成立了电子技术研发团队,仅对主板和控制系统进行了近百次的更新迭代,值得欣慰的是,弘瑞生产出的 3D 打印机在市场中一炮打响,这也为后来为弘瑞品牌的建立也铺下了一条坚实可靠的道路。
汇天威科技位于江苏省新沂市的生产工厂
通过多年的努力,弘瑞目前已经掌握了核心切片技术,并取得了国内外几十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弘瑞所有员工的努力更是获得了客户和专业机构的认可,能把品牌做大做响,不仅是一个公司实力的体现,更是一群钻研技术者的勋章。
大浪淘沙之下
在弘瑞进入到 3D 打印市场的 2013 年前后,正赶上 3D 打印概念被疯狂炒作的风口,全国各地一批 3D 打印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彼时,3D 打印行业混乱如斯,有如北京、西安等城市凭借当地高校技术支持的,也有如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依靠当地小微制造业起家的,更不乏从国外带回相应成熟的技术专利和产品的。历经风雨数载后,弘瑞成为中国北方市场硕果仅存的一家 FDM 3D 打印机厂商。
原先众多依靠国外专利技术的 3D 打印厂商,由于产品技术和功能相似程度较高,产品最终演变成为价格战甚至是资本间的博弈。而在 2016 年前后,市场风口的变化和资本的忽然转向,致使大批 3D 打印厂商陆续转型或者不再从事 3D 打印行业。得益于始终自主研发的弘瑞有效的避开了产品同质化问题,并在此期间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说道机遇,张弘强先生认为除了始终坚持自主研发 3D 打印机外,弘瑞在近几年还抓住了两个机遇:其一是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几乎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扶摇直上,弘瑞也抓住了这个契机来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也使弘瑞 3D 打印机获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微信监控、远程操控等。线上店铺的运营使弘瑞 3D 打印机的销量激增,很多客户也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了解到弘瑞——认识弘瑞——信任弘瑞,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二是由于 2020 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带给弘瑞的巨大冲击。这个影响程度是始料未及的,对弘瑞的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产品上,弘瑞通过合理进行人员分工,线下保证产品的正常加工制造,线上针对客户问题积极进行远程指导,为客户答疑解惑;在耗材配件方面,弘瑞提前联系了供应商,准备了充足的货源,以便客户在采购时能及时供应。除此之外,弘瑞还利用空闲时间,承接了诸多打印服务,因为疫情期间,很多客户是无法复工的,导致许多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在这特殊时期,解了很多客户的燃眉之急。疫情带来的危机不可避免,弘瑞人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诸多客户的信赖,这对弘瑞来说是最好的机遇。
张弘强先生在弘瑞江苏省新沂市的工厂查看新品研发进度
市场风口的逐渐转向
随着 3D 打印行业触底,目前国内外 3D 打印技术再次进入到快速成型的时代,机械行业占比最多,达 17.5%。其次为消费电子(16.6%)、汽车(16.1%)、航空航天(14.8%)及医疗(13.1%)。随着越来越多的随着消费电子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未来 3D 打印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已经完成 " 去泡沫 " 化的中国 3D 打印行业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 3D 打印行业的发展政策。《2021 年度实施企业标准 " 领跑者 " 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 年本)》、《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产业政策为 3D 打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内容涉及 3D 打印产业化、发展目标、应用范围、技术创新、标准规范等多方面。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 " 中国制造 " 向 " 中国智造 " 过渡的转型期。由于 3D 打印技术具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质量等优势,中国制造企业积极引进 3D 打印技术,代替或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以此提高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 3D 打印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53.8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20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9.37%,预计 2021 年将增长至 251.3 亿元的市场规模。
弘瑞目前正加快创新的步伐,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创造质量更优的 3D 打印机,依然主攻 FDM 和光固化技术,最近弘瑞发布了两款专业教育级 3D 打印机,一台 FDM 3D 打印机 E2 PLUS 和一台光固化打印机 EL2。学校依然作为弘瑞主要的用户,未来国家也将重视技能性人才的培养,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也正符合国家政策,我们依然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为增材制造产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弘瑞企业级 3D 打印机
对于解决客户的需求弘瑞一直在努力中,弘瑞的产品主打 " 成型尺寸大、操作人性化、应用领域多元化 ",并融合互联网,开展平台化 3D 打印集群控制方案。产品种类包括教育级、工业级,还有个人级,种类应用更加细化。比如 H1、H2 等,就是我们特别为 3D 打印爱好者研发的个人级产品,还有工业级 Z600,满足大部分中大型工业零部件的 3D 打印需求,其他的 Z 系列产品也完全符合一些制造企业的生产需要。
跨界合作并非营销
在 3D 打印行业最为火热的那几年,国际知名体育运动公司纷纷推出了 3D 打印概念的跑鞋等产品,在广告行业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成功且成熟的跨界合作营销案例,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更新的产品体验,更让 3D 打印的成果 " 看得见、摸得着 " 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
弘瑞生产的 3D 打印鞋面
弘瑞生产 3D 打印鞋面
弘瑞与匹克合作已经相继推出几款 3D 打印鞋,并取得不小轰动,这被外界看成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推广案例,但张弘强先生却认为并非如此。
3D 打印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跨界联名,其实不能打破或消灭它们之间的行业壁垒,只能说减小或降低。毕竟双方可能行业不同、用户群特征不同,之间的差异是很难消除的。而跨界联名对于打破行业壁垒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实现双方抱团取暖,跨界发展,通过渗透和联合的营销方式相互赋能,共享和引流用户群,为消费者提供更深刻的品牌印象。
张弘强先生透露,匹克对 3D 打印质量的要求几近严苛,不容许存在一丁点瑕疵,弘瑞不仅选择了适合的机型,更派驻了一批研发人员以攻克每一个难题,从设计到方案调整,再到样品制作,最后是批量生产,顺利帮助匹克新品上市。
得益于自主研发的弘瑞,由于采用的是完全自主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为匹克提供更为精细化的 3D 打印解决方案,而这些却是那些使用开源代码的 3D 打印厂商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在切片软件上,弘瑞自 2013 年至今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道路,经过多代版本的更新,使该切片软件功能远超市场中广泛使用的开源切片软件。在张弘强先生看来,匹克与弘瑞的合作不仅是对弘瑞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消费者的负责。
3D 打印将迎来燎原之火
未来 10 年,3D 打印行业的市场规模依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 3D 打印技术规模产业化,行业通过近几年的沉淀,将从 " 星星之火 " 发展为 " 燎原之势 ",从作为传统制造工艺的补充到替代一部分甚至完全替代。未来,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都将由于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而面临深度调整。
首先,在现阶段,主要的 3D 打印企业一般以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和 3D 打印服务的综合形式存在,这是由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推广和市场规模的限制所致。
长期来看,产业链的各环节会产生专业化的分离,专业材料供应商和打印企业会出现,产品设计服务会独立或向下游消费企业转移。无论是工业应用还是个人消费领域都都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上游打印材料和个人 3D 打印设备的制造企业会发展得更好。因为在通用化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广的基础上,专业化的材料供应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从个人消费到工业制造,不管哪个领域快速增长,对耗材的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而且我国是人口大国,3D 打印机在我国的需求应该会只增不减。由于 3D 打印具有小批量生产的优势,这项技术可以轻松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制造商无需做出先进的市场预测,可以小批量生产,并直接投放市场,让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反馈,可以快速调整产品设计。
另外,需求和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增加,也能刺激 3D 打印技术的创新变革,加上近两年兴起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3D 打印与它们的结合,将对制造业产生很大影响:提高制造业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以更低成本生产定制产品,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由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
种种利好的信息逐一展现,让我们看到了弘瑞对 3D 打印行业的深刻认知,更让我们看到了自主研发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此时此刻,当你读到这篇文章时,北京汇天威(弘瑞)总经理张弘强先生仍然与他的技术团队在江苏新沂的工厂中进行研发的工作,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只坚持自主研发的 " 笨鸟 " 才能最终 " 先至 " 成功的彼岸。
转载请注明出处。